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20日刊發了印度達爾米亞集團董事長高拉夫·達爾米亞的一篇文章《印度有良好條件成為一支全球性經濟力量》,摘編如下:
印度即將舉行的選舉令全國的話語充斥著政治博弈論的言辭。這場爭論聚焦政客們旨在相互競爭的民粹主義、創造就業機會、農民的困境、銀行業危機、宗教分化和巴基斯坦的“擦邊球”策略,有時還聚焦怎樣才能最好地應對中國在地緣政治棋局上的舉動。
在政治競選活動的喧囂中,一個明智之舉是停下來展望一下2050年的印度,問問什么可能是釋放其潛在活力的最佳途徑。
根據目前趨勢,可以有把握地說,2050年的印度將是一個規模達到28萬億美元的經濟體,是目前規模(2.8萬億美元)的10倍。這相當于人均收入達到1.7萬美元——略低于希臘目前水平,盡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要比希臘高很多。
隨著印度成為資本輸出國,隨著其外匯儲備逼近全球排行榜頂端,這種增長不僅會對在印度經營的企業產生深遠影響,對各金融市場的社會指標而言也是如此。
這種增長將伴隨著一個警告。隨著印度南部和西部經濟增速持續大大快于東部和北部,這兩個平行印度之間的裂痕看似不可避免。南部和西部各邦人口增速已經放緩,使得撫養比降低,人均投資額上升。這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更快增長。時間只會擴大這種差距。
加上這些地區之間的文化和語言差異,泰米爾納德邦的中產階級可能會開始納悶,為何他們繳納的稅款正被用于資助效率較低的北方邦的福利計劃。隨著貧困人口從比哈爾邦的貧窮地區遷往浦那等繁榮的城市中心,可能會有人呼吁對國內移民進行監管。
印度的高人口密度將限制經濟活動的自由度。印度每平方公里人口為450人(中國為150人,印尼為145人,巴西僅為25人)。人口稠密常常引發零和博弈。隨著印度的發展,我們應該會看到圍繞水和土地等資源的激烈爭論。
極少有人記得,過去25年,印度股市一直是世界表現最佳的三大股市之一。以美元計算,印度Nifty50指數年化收益率(包括股息在內)為10.37%,遠超上證綜指的6.9%。這存在合理原因。印度企業股本回報率高于全球同行。印度500家最大企業的長期股本回報率為15%,遠高于新興市場略低于11%的平均水平。
印度經濟活力根基深厚,而且遍及各個行業。仲量聯行發布的“城市動量指數”將印度5座城市列入其全球十大新興商業中心榜單。印度汽車行業催生的億萬富豪與該國四處夸耀的技術行業產生的億萬富翁一樣多。
印度的人才資源是一支需要正視的力量。印度已經是跨國公司首席執行官一個主要供應國。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可能出現短期波動,但長期趨勢將是進一步融合。印度僑民在幫助他們的祖國融入全球,并在利用世界各地的機會。
放眼經濟和選舉周期之外,還有兩個議題需要持續關注并以堅韌意志對待:就業和公共機構。印度不僅需要每月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以跟上人口變化,還需要讓勞動者從農業部門轉移出去。在印度,必須以頑強的意志和慈悲的心腸來謀劃這種轉變,這將是復雜、多維并且涉及漫長醞釀期的轉變。
為以最快速度前進,印度的公共機構需要達到先進水平。過去,相互沖突的要求令這些公共機構不堪重負。監管機構經常拼命追趕著搞清楚市場的實際狀況。在關鍵時刻,個人英雄主義的跡象經常多于機構團結的跡象,許多政策變動只是為了應對危機才推出。
印度成功崛起為全球經濟大國更多的將是它所做選擇的反映,而非它已經擁有的稟賦之反映。隨著印度崛起,世界不僅會以新眼光看待它,它也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資料圖片:印度孟買,人們經過“印度制造”的宣傳畫。(新華社/歐新中文)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