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報訊(通訊員 王孟杰 李小華)“雕得金龍騰空飛,刻出雄雞報五更,鑿成百鳥枝頭唱,鏤空花盤蜂來探。”一首傳統的白話詩,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木雕工藝的精湛,展現出普通的木頭在民間匠人手下可以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2024暑期三下鄉,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湘信·藝young青春社會實踐團開展“探木雕之美,尋非遺之秘”調研團來到湖南省衡陽縣庫宗橋鎮開展非遺探尋之旅。
衡陽縣庫宗橋鎮位居湘南衡寶走廊要沖,歷史上被譽為“家具之鄉”“木雕之鄉”,木雕藝術蜚聲海內外,雕藝不凡。
在楊奇尚老師的木雕工作室,通過現場觀摩了解。實踐團成員無不被這些精美的展品所震撼,在感嘆之余,又聯想到雕刻匠人們手藝之精妙。成員認真聽取了楊奇尚老師的介紹,了解雕刻的含義及創作過程和靈感。聽完講解和參觀過后,同學們對木雕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表示出對木雕的贊美和對匠人的敬意。
過程中,同學們就從事行業的緣由、木雕的優勢、木雕的發展困境以及木雕與藝術類專業結合可行性等多個問題與大師進行深入的探討。楊老師表示:庫宗橋木雕雖然具備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但在年輕一代的傳承上展現出興趣不足,不具備學習耐心、持之以恒等問題。楊老師又表示,木雕雖然面臨著傳承困境和市場競爭的挑戰,但只要年輕一代能夠真正理解和熱愛這一傳統藝術,積極學習和傳承木雕技藝,同時結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進行創新,木雕就一定能夠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繼續在世界木雕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
今年67歲的楊奇尚是庫宗橋鎮木工雕刻師,他擅長木工雕刻、清式家具制作,還是衡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式家具制作技術的代表性傳承人。石鼓書院、衡陽博物館、武侯祠、彭玉麟故居、雁峰寺等景點,都陳列著他的清式家具及雕刻作品。
他的兒子、女兒、女婿也擅長木制家具制作和雕刻,兒子楊恒清也有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并且在木雕大賽上獲得過獎項。“我女兒、兒子、女婿都從事這一行.”楊奇尚說。據楊奇尚介紹,從一根木頭到一件有生命力的家具,需要經過設計、繪圖、下料、雕刻、成品等相當多和復雜的工序,而且根據家具的不同,工序、工藝也有所不同。
盡管傳統的木質家具制作、根雕等手藝活非常費時費事,但楊奇尚覺得這樣純手工的技藝需要得到傳承,手工雕刻的精巧、靈動是機器不能取代的。楊奇尚目前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了木雕、根雕小工藝品的創作上。
截至目前,庫宗橋鎮有加工企業186家,從業人員近3000人,目前庫宗橋鎮政府正在謀劃家具加工產業的新生。將在省道336線與縣道056線交會處,打造一個家俱文化一條街,既可以售賣木雕、家俱作品,也可以讓游客來體驗木器加工制作的過程,實現家俱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觀摩后,實踐團師生感受到了民間匠人們對于木雕行業的熱愛與付出;看到了他們從事木雕行業展現出來的“工匠精神”。這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師生們深入了解了木雕的歷史、技藝和發展現狀,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木雕藝術的魅力和匠人精神的可貴。帶隊李玲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將所學所得融入到自己的專業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第三十二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開幕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