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月29日,寶林茶室黎姓負責人被檢方傳喚到案說明。
【大公報訊】據中新社報道:臺北“寶林茶室”餐廳發生的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仍在延燒,截至3月30日,累計接報25例中毒個案,其中2人不治身亡。臺當局衛生福利事務主管部門28日公布最新進展,死者血液中被檢出米酵菌酸,為臺灣首次檢出該種毒素。
疑結業前清空庫存肇禍
據臺媒報道,從3月19日開始,多人在該餐廳用餐后出現身體不適癥狀,其中1名40歲用餐者于24日不治身亡,1名66歲用餐者于27日死亡。法醫對兩名死者進行解剖檢驗,均在死者血液中檢出米酵菌酸。“衛福部”已將此事件定性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米酵菌酸是一種毒素,多見于存放不當的淀粉及發酵類制品。該毒素一旦被人體攝入,會對肝臟、腎臟、腦部等主要器官造成傷害,嚴重者可致死。
據報道,肇禍的信義區寶林茶室租約即將在3月31日到期,業者是否在結業前欲清空庫存食材而肇禍,引起熱議。
食物中毒事件引發臺輿論高度關注,除要求盡快查明真相外,亦對政客相互指責表達不滿。《聯合報》刊文指出,盡可能說清楚狀況,減少民眾誤解與污名化,讓民眾食有所安,才是應有之道。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宏浩30日受訪時表示,當市場狀況不太好、經濟沒有蓬勃發展時,各種原物料價格上漲抬高商家業者的經營成本,這是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么東西的量縮水,很多人都有感受,過去便當(指盒飯)排骨比較大、配菜比較多;要么量保持一致,但原料比較便宜,這就容易牽扯到食安問題。”他說,這些所謂的“替代方案”,往往風險性較高,其生產過程不排除會出現品控問題。但在臺灣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再完善的法規都沒有辦法百分之百防堵食安漏洞。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國臺辦:臺軍挑釁滋事 注定失敗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