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美利坚,国产午夜网友在线电影,日韩高清无码黄片免费观看

中國新報中文網

導航菜單

探秘江源——來自長江源頭的“體檢報告”

2024
08/05
10:27
新華網
分享

2024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長江源區開展科考。

長江源區是氣候變化的敏感響應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全球氣候變暖將對江源生態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盛夏時節,來自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等單位的20余位科考隊員聚焦“水土氣沙冰”五大重點領域,對長江源區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進行全方位“體檢”,摸清江源生態本底,找尋江源變化規律,為長江大保護提供更多科學支撐。

暖濕化帶來的挑戰受關注

記者與科考隊員一行驅車行駛在江源腹地,只見層層云霧裹住兩側延綿的山巒,突然化作一場驟雨,令人猝不及防;冰川腳下,融水自高處向下傾瀉,發出巨大的轟隆聲;淺谷里,溪流似乎失去了束縛,夾雜著大量泥沙,卷起層層黃褐色的波浪,向著遠方奔涌。

長江科學院總工程師徐平介紹,今年的科考進一步掌握長江源的生態環境現狀,是對江源健康狀況的全方位“體檢”。

科考隊員在長江南源當曲、長江干流通天河流域等地監測發現,受氣候暖濕化等因素影響,近年來這些河流徑流量明顯增加,水位上漲。

在長江南源當曲源,科考隊員在進行流速測量(2024年7月22日攝)。新華社發(潘彬彬 攝)

參加此次科考的專家認為,當前長江源地區水生態環境整體向好,同時能持續穩定向下游地區輸送大量水資源。

青海省水文水資源測報中心的科考隊員時璐介紹,長江源地區自產水資源從2005年以后總體轉豐,特別是2017年以來增幅明顯,過去5年長江源地區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達到261.7億立方米,較1956至2016年多年平均值偏多40%以上。

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工程師喬強龍與同事一起觀測發現,江源科考13年間,江源地區水生生物種類呈緩慢增長趨勢,這和青藏高原暖濕化導致溫度上升、水量增加等因素有關。

在囊極巴隴,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工程師喬強龍開展現場魚類生態監測(2024年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與此同時,暖濕化帶來的挑戰也令科學家們分外關注。資料顯示,長江流域近60年來氣溫顯著升高,長江源區氣候變化更加明顯,極端降水發生頻次和強度增加。

在海拔5200多米的冬克瑪底冰川腳下,長江科學院水利部巖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師范越和景旭等隊友,攜帶30多公斤的雷達設備,向著冰川進發。他們穿過冰川消融形成的河流,在冰川上鋪設測量線,連續記錄探地雷達接收到的電磁信號,依據反演數據探測冰川厚度。

這是2024年7月25日拍攝的長江源區冬克瑪底冰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杰 攝

范越說,從近年在格拉丹東雪山主峰冰川、冬克瑪底冰川科考的情況看,兩大冰川都有逐步萎縮的趨勢。

研究顯示,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于退縮狀態。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有將近6000條小冰川消失,大多數冰川在萎縮。長江源區冰川普遍處于末端退縮、面積減小和厚度減薄狀態。

此次科考的重點冬克瑪底冰川近年來持續消融,2009年退縮分解為大、小冬克瑪底兩條冰川后,目前冰川前沿冰舌仍在退縮。

長江科學院河流研究所副所長周銀軍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對長江源區河流的影響。他說,從2000年左右開始,長江源區河流的沙量也開始增加。2016年以后,長江源區的直門達水文站沙量較過去多年均值增加約50%,沱沱河水文站的沙量則幾乎翻倍。

這是2024年7月24日拍攝的長江正源沱沱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杰 攝

江源“體檢”將持續深化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秦鵬程介紹,與長江流域整體相比,長江源區氣候變化更加顯著,升溫速率約是全流域的兩倍。未來長江源區暖濕化趨勢仍將持續,預計21世紀末,在中等排放情景下,長江源區平均氣溫較當前將升高2至4攝氏度,降水量可能增加10%至30%。

秦鵬程說,長江源區暖濕化趨勢持續,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水資源增加,然而氣候變暖將導致江源地區冰川加速退縮。

“水資源總量增加將帶動三江源及下游地區生態環境進一步向好,但也會增加泥沙輸移、帶來河勢演變,影響涉河工程和樞紐工程的穩定運行。”周銀軍說,掌握氣候變化下江源河流的水文過程變化規律及機制,有助科學判斷未來水量沙量變化和災害風險。

在直門達水文站,科考隊員在收集樣品(2024年7月20日攝)。新華社發(杜笑微 攝)

行走在高寒奇絕的江源地區,記者看到,河谷灘地、山野沙礫中長有迎風冒雪而立的牧草,荒野中的花朵頑強綻放。

長江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任斐鵬長期關注氣候變化背景下江源地區高寒植被的退化情況。任斐鵬通過實驗發現,當增溫達到或超過3攝氏度時,江源原位實驗點的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會出現臨界點變化特征;增溫幅度高于3攝氏度越多,樣方內植物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就越明顯。

長江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任斐鵬(左)和同事在當曲源進行植被生態和水土流失調查(2024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江源地區高寒缺氧,太陽輻射強烈,生命在極端嚴酷環境下緩慢演化,因此植物對環境驟然變化也會更加敏感。”他說,“增溫幅度越高則生物量越大,但增溫后,不同植物間對于水、肥、光的競爭也會加劇。”

秦鵬程等專家表示,目前對江源地區的研究多采用有限的氣象、水文監測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產品,結合數值模式進行預測。因此深入江源進行實地調查,可以彌補常規觀測系統在高原上密度不足的問題,并為數值模式參數優化和改進提供重要依據。同時,在江源科考中,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專業學科的科研人員相互探討交流,可以促進多學科交叉研究。

“長江大保護,從江源開始。”徐平說,江源科考堅持流域視角和問題導向,對江源生態演變規律研究逐步深入,相關論文將為長江保護提供科研基礎。

“科考精神”薪火相傳

徐平帶著科考隊員向冬克瑪底冰川攀爬,到可以站住腳的地方,他經常提醒大家歇一會,“慢慢走,把握節奏”。這是他第13次來到江源進行科學考察。

科考隊員在冬克瑪底冰川上收集樣品(2024年7月25日攝)。新華社發(杜笑微 攝)

馬不停蹄地攀登,持之以恒地研究,一代代“科考精神”薪火相傳。

受限于交通和測量手段,人們對長江的認識經歷了長久而艱難的過程。

1976年,新中國首次組織對長江源頭展開科考,參與隊員簽名寫下“生死狀”,決心找到長江的源頭。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科考隊歷盡艱辛終于將長江源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腳下。那次考察還修正了長江的長度,長江取代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第三長河。

如果說尋找長江源回答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于母親河源頭的苦苦追問,那么江源科考則體現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人深入認識、切實保護“中華水塔”的不懈努力。

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是全球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對流域氣候系統穩定、水資源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安全具有重要影響。

科考隊員在聶洽曲的草灘上收集樣品(2024年7月23日攝)。新華社發(杜笑微 攝)

為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江河源頭生態環境狀況的影響,2012年長江科學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走進江源,拉開了江源科考常態化的序幕。

最令徐平驕傲的,是科考團隊咬緊牙關,逆江而上,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江源地區克服高寒缺氧、舟車勞頓、雨雪天氣等不利影響,一次次闖入江源核心區,一次次帶著科研成果滿載而歸……

江源科考,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場艱辛的“接力賽”。隨著科考的不斷深入,一批“90后”隊員正以實際行動,展現責任和擔當。

十年如一日,一批批科考隊員“把脈”江源,解答疑惑。

翻開厚厚的江源科考論文集,100多篇涉及長江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土保持等領域的科研論文收錄其中。“過半論文是近些年發表的,說明江源科考成果正加速涌現。”徐平說,“多項科研成果屬于‘首次’”。

“對江源的探索仍將持續,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我們將堅持把江源科考做下去,以科學的態度、探索的精神努力永葆長江的健康澄澈!”周銀軍說。

文字記者:史衛燕、陳杰、田中全

海報設計:姜子涵

編輯:劉心惠、朱舜、劉夢琪、邱世杰

統籌:何雨欣、方思賢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珠峰地區首次水熱碳通量航空觀測試驗啟動
下一篇:最后一頁

頻道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