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展示的自動駕駛車輛 供圖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新報湖北訊(記者 孫運曉 張光奇 通訊員 鄧志鵬)在武漢獲得首批路測牌照的L4級自動駕駛汽車RoboTaxi,首款融合5G遠程駕駛技術的無人駕駛小巴Sharing-VAN,無人駕駛智慧物流平臺Sharing Box,自動駕駛智能環衛清掃車。近日,在武漢智能網聯示范區舉辦的東風汽車自動駕駛成果展上,36輛各類型無人駕駛車輛一字排開,空前強大的陣容讓業內為之側目。
一個月前,全球首張自動駕駛車輛商用牌照在武漢誕生,打開了自動駕駛商用化的大門。在武漢之前,上海頒布了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在武漢之后,長沙自動駕駛出租車開始試運行,自動駕駛“中國方案”正在加速落地。
毫秒級時延、厘米級定位
兩種方案之間的最大鴻溝是5G技術的運用。一秒鐘可以下載一部4K大片,這是人們對5G的普遍認知,其實是對5G技術的一種“誤解”,5G真正的長處是場景應用:比如坐著無人駕駛的出租車,在家里享受遠程醫療,動動手指就可以遠距離給果樹噴灑農藥。 以特斯拉為代表,傳統的自動駕駛模式,靠的是車輛自身強大的探測感知和運算能力,而武漢正在構建一張由5G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V2X技術和智慧新能源構成的智慧交通網。
目前的4G技術,會有幾十毫秒的延時,對高速行駛的車輛來說,可能意味著十幾米的行駛距離,會產生重大安全隱患。而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所采用的5G技術,可將時延控制低于10ms,并通過蜂窩式的通信方式,由統一的數據中心進行調度,構建真正的“交通大腦”。
由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提供自主核心技術和算法的“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可以實現毫秒級時延和厘米級定位。同時,V2X車聯網可以實現車與外界的信息交換,包括識別高速運動的移動目標,車與車之間的快速雙向通信;智能電網、分布式智能供能系統打破單一業態,將消費者轉變成“產消者”。
“讓GPS導航分不清東南西北的重慶網紅黃桷灣立交橋如果在示范區內,導航完全不是問題,武漢示范區構建的‘交通大腦’,可以輕松知曉車輛位于立交橋的具體方位,規劃出正確的行駛路線。”湖北移動項目經理鄭晶說。
武漢經驗將成為“樣板和標桿”
盡管國內同類型測試區也采用了5G和V2X車聯網技術,但武漢示范區是國內建成的首個真正基于大規模商用5G的車聯網,通過5G可實現遠程駕駛、車路協同,是5G真正進行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華為全球項目管理部智慧城市項目總監馬林說,“武漢示范區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未來其他城市想要效仿,武漢經驗將成為樣板和標桿。”
正因為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華為專門派出了一支30多人的工程師團隊駐扎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日夜安裝調試、核對海量數據,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確保數據中心和指揮調度中心按計劃如期投入使用。
作為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主要承建方,中移智行主要職責是確保“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能夠百分百覆蓋,而示范區整體面積大,道路、環境都比較復雜,有山有水,有橋洞有隧道,高精度定位覆蓋率一度可以達到99%以上,但還是有不到1%的盲區。
為了找到盲點,中移智行組建了一支近八十人的研發團隊,成立了十個專班,按照白天6組、晚上四組“連軸轉”的工作方式,每天在示范區道路上來回檢測,總共找到了七個盲點,通過架設路測設備等多種技術手段,終于補上1%的短板,實現高精度定位百分百覆蓋。
截至目前,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一期28公里的道路上,共架設了196根監控桿和1000多套各種監測設備,可以全領域、全天候監控所有進行測試的車輛,并將相關數據及時傳回指揮調試中心。
時下,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以構建智慧交通系統的硬核實力,為不同企業、不同車型打造多品牌、多車型、多主體共存的自動駕駛車輛示范試驗生態圈,正張開雙臂,以“零門檻”歡迎所有取得自動駕駛測試牌的企業前來進行測試、運營,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討自動駕駛的中國方案,推動中國下一代汽車產業真正走在世界前列。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