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貴州日報當代全媒體記者 李思瑾
“王老吉的刺梨飲料,叫‘刺檸吉’。”4月1日,在位于惠水縣的貴州省潮映大健康飲料有限公司倉庫,董事長馬時武拿著一瓶230毫升的易拉罐飲料對記者說,“‘刺檸吉’,給刺梨汁“兌”上一些檸檬汁、蘋果汁。”
“刺檸吉”的首次亮相,是在3月18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與廣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會議現場。
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表示,本次幫扶刺梨產業的新品全都以“王老吉”這一百年老字號品牌進行產品背書,推進“刺檸吉”系列產品快速走向市場。
王老吉與“刺檸吉”
王老吉與貴州的緣分始于幾年前。2014年成立的貴州省潮映大健康飲料有限公司,就是貴州唯一一個王老吉涼茶代加工基地。
去年11月,馬時武陪同李楚源一行赴貴州黔南、畢節、六盤水等地實地調研。他們沿著蜿蜒逶迤的山路,走進種植刺梨的山間地頭,品嘗刺梨、和農戶們交談。農戶們說,刺梨是他們的“寶貝”。
但農戶口中的“寶貝”,直接食用并不“討喜”。王老吉調研隊成員們初嘗刺梨鮮果,深感澀味較重,他們認為其口感不太適合現代消費需求。
除此之外,地域特性強、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導致倉儲壓力大,以及當地工廠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都制約著貴州刺梨產業的品牌化運作和大規模市場推廣。
同年12月,廣藥集團拿出了一份《貴州刺梨時尚生態產業“136”發展方案》,擬從文化、科技、市場三方面進行研究,從資源、資金、產品、品牌、政策和運營六方面入手,幫助貴州把刺梨產業發展為百億級的時尚生態產業,打造除“一瓶酒”(茅臺)、“一棵樹”(黃果樹)、“一幢樓”(遵義會議原址)之外的貴州省第四張名片——“一個果”(刺梨)。
確定此項目后,廣藥集團成立了專門的研發攻關團隊對刺梨產品進行口感調配和營養價值研究,用98天開發出了刺檸吉復合果汁和潤喉糖兩款產品。
在這短短三個多月研發過程中,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去除刺梨中的苦澀成分?
研發團隊發現,刺梨中的澀味跟刺梨鮮果單寧含量高有關,于是他們刺梨濃縮果汁和檸檬汁進行混合,使“刺檸吉”復合果汁的口感變得更加爽口。“刺檸吉”潤喉糖則在保存王老吉風味的同時,融入了刺梨成分,增加了維生素C的含量。
龍里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貴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正在進行刺梨果清洗。 龍里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最生態”與“最嚴苛”
“惠水氣候舒適,園區無污染,109 項水質監測都達到了飲料生產標準,是極佳的飲料生產地。” 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派駐貴州潮映大健康飲料有限公司主管徐葦說,今年3月,原生產王老吉涼茶的兩條生產線停工,按照生產“刺檸吉”復合果汁的需求來改造,“這兩天工人們正忙著為已改造好的飲料運輸管道清除殘渣、給金屬容器渡上保護膜,預計在4月15日左右就可正式投產‘刺檸吉’。
“刺檸吉”復合果汁的生產量將根據市場需求決定。“一條生產線一分鐘能生產700多罐飲料。兩條生產線開工后,每天可生產2萬箱。”這段時間,徐葦常往返于廣州與貴陽兩地,“開工后將會有一周左右的測試期,看一下市場反應。如果需求大,再增加生產線。”
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飲料灌裝車間出來的流水線上,設置有多道“關口”。
前兩道“關口”分別為壓力打檢、液位打檢。生產車間主管羅國鳳解釋:“第一道關,如果液泵注入不足,易拉罐硬度不夠,如果液泵注入過多,易拉罐就會太膨脹。不足或過多,生產線都會自動‘踢出’;第二道關,如果飲料罐裝不足,生產線也會自動‘踢出’。”
不僅要嚴控飲料質量關、不能“敗絮其中”,王老吉還一直堅持“金玉其外”。羅國鳳告訴記者,流水線所有工段的工人每半個小時都會對產品進行不低于16罐的抽查,看瓶身噴碼是否清楚,“如果有擦傷、壓痕,就不能算合格。”
經過幾百米的流水線,“過五關斬六將”的飲料按226罐分為一批,統一高溫殺菌、冷卻后,在倉庫儲存7天,再經抽樣、品評、留樣等環節,方可出廠。
“跟著王老吉,帶著做工藝品的心去做飲料。”馬時武笑著說,他是廣東潮汕人,來貴州做生意是看中了這邊的氣候環境,“貴州的生態農產品在廣州市場很受歡迎”;而與王老吉合作,他看中其“嚴苛”,“貴州與王老吉牽手,是‘最生態’與‘最嚴苛’相結合!對于‘刺檸吉’的未來,我充滿信心。”
“你們生產‘刺檸吉’的刺梨主要來源于哪兒?”記者問。
“龍里,一個好地方。”馬時武說。
2018年8月,,龍里縣谷腳鎮刺梨成熟,收購商們前來收購。 龍里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茶香村與田園詩
距離惠水70多公里的龍里,境內種植刺梨24.5萬畝,有著“中國刺梨之鄉”的美譽。
用于生產“刺檸吉”復合果汁的刺梨濃縮汁,就產于龍里縣的貴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
“王老吉非常認可我們的工藝。”貴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林建說,“每年8月中旬到9月底,我們按2-3元/斤的收購價在龍里全縣收購3000多噸刺梨來加工,經清洗、破碎、壓榨等13道工序后,放入零下18度冷庫低溫冷藏。目前我們已建有10000立方的冷庫。”
貴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常去收購刺梨的村子之一——谷腳鎮茶鄉村,也是龍里縣最早人工種植刺梨的村子。
20年前的茶香村,還是省級二類貧困村,村民們守著幾畝薄田,種玉米當口糧,再上山砍柴賣賺得些收入,滿山的野生刺梨果卻無人問津。時任省農科院院長的樊衛國看中了茶香村野生刺梨果的價值,在此開展刺梨育苗試驗,擇優選出“貴農5號”“貴農7號”兩個品種。
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支持下,村民們逐漸開始規模化種植刺梨。“現在村民們除了自留地種點蔬菜,其余地全部推耕種上了刺梨。”茶香村村主任蘭江說,近20年發展,476戶人家,95%以上都種有刺梨樹,當地小孩子隨口就能唱出“一個金罐罐,裝些硬飯飯,不吃硬飯飯,要吃金罐罐”的繞口令,茶香村森林覆蓋率也從2000年的30%上升到現在的95%以上。
“目前刺梨在貴州市場銷售很好。但是一到外省,很多人質疑‘刺梨’這一品種——水果名錄里查不到,中藥書籍里也少有記載。”蘭江說,“現在貴州刺梨有了王老吉,定能得到更好地推廣。”
每年8月中旬至9月底,正是刺梨成熟的季節。圖為龍里縣谷腳鎮谷腳茶香村村民們正在采收刺梨果。 龍里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外務工的杜禮華兄弟三年前也回到茶香村,種植了30多畝刺梨,現已有7畝掛果,每年賣鮮果可賺2萬多元。“都是加工廠開車來收,不愁賣。等30畝都掛果了,我們還會賺得更多。”近處是自家新修的屋子,白墻黑瓦,遠處是大片的刺梨林,風吹過,綠意涌動。杜禮華說:“還有一個月,白色、紅色、紫色的刺梨花就會開得到處都是。”
農人描述不出花開時的景象,但記者能想象,刺梨花朵開滿山的茶香村,抑或金黃果子掛枝頭的茶香村,都恰如一首田園詩般香醇美好。(責任編輯/ 袁燕)
相關熱詞搜索: